English

关于“无原则的批判”的演讲

2006-05-07 14:47:00 来源:博览群书 彭富春  我有话说

“无原则的批判”如果翻译成英文,西方人早就有另外的说法,即无政府主义,如科学哲学中的费耶阿本德就主张无政府主义。我们为什么不用无政府主义一词呢?因为,首先,无政府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不适合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或思想研究。无政府主义这个词如果在中文当中,也可以变成无原则主义。为什么?因为政府即管理

、统治,一种管理和统治必须有国王、总统、主席,即必须有政府首脑。而政府首脑(principal)就是原则,在西文当中,无论英语、德语还是希腊语中,它都与原则相关。原则即开端、基础。其次,我们不用无政府主义还因为“主义”也不是好东西,所以我们也不使用这个词,而用无原则的批判。

一、批判

1、批判的日常语义

日常语义中,批判包含两个东西,一是评判、分辩、审查、区分,无论是批还是判在汉语词典中都有这一层共同含义。除此之外,批判还有一种糟糕的含义,即批判或批评是否定性的,而前面我们说的作为评判的批判是超出肯定、否定之外的。否定性的批判或批评,就是诸如“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以及我们过去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指出自己和他人的缺点,我们在语言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东西。

但这里我们所使用的批判和批评,主要是基于评判。在这里可以追溯一下中国人所说的批判有什么意义。

2、中国思想中的批判

最典型的是庄子所说的“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美”,庄子时期,批判还不是一个合成词,但“判”在先秦就已形成,且包含后来的批判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佛学中,如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天台宗等,每一教都有判教,对佛生前讲法的四十几年进行区分,每一个教都在评判释迦牟尼讲法的基础上,宣称自己所主张的经典是最好的,判教判到最后都是判到自己那里去了。

3、西方思想中的批判

西方有几个典型的人物。哲学从它开始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意义,但真正把批判作为哲学提出来的是康德,康德的代表作是三大批判,他的批判是划界,与否定性的批评没有任何关系。划界是划人类理性的界线,这有三个方面,首先人类能够认识什么,对立面是人不能认识什么,把界线划出来;其次人类能够意愿什么,再次人能够希望什么。康德的划界实际上就是为真善美划界,为知意情划界,康德有自己专门的表述方式,如关于认识的是知性,理性的领域是不能认识的,上帝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康德为认识和信仰划分了界线。他有一句名言:所谓的哲学家是人类理性的地理学家。地理学家为地貌确定边界,最典型的作品是地图。康德的批判是为理性或思想确定其边界。

我们看一下马克思。马克思也主张批判,但他的批判不是评判的批判,而是带有否定性、革命性的,他与以前的区别在于从理论批判转向现实批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他的批判是要导致肯定无产阶级、否定资产阶级,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的批判是现实批判,他这种现实批判是否定性和革命性的。

海德格尔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批判哲学,但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存在的理解具有广义的批判特色,即为存在划界。存在的划界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不等于存在者,且为存在者在历史形态上确定自己的界线,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句话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首先,思想被存在规定,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先有地质地貌才有地图一样,同理,先有存在的形态才有关于存在的形态学,所以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里首先肯定了存在规定思想。另一方面,思想的使命就是描述各种各样的存在形态。我们对世界进行分析时,此在显现的不同模态就是存在的形态的一种方式,我们进入历史阶段,就要考虑到存在的历史形态是什么,是作为上帝、理性还是作为自我。最后,还要进入语言的形态。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之间具有差异,两者与康德之间又有差异。

对我们有启示的还有后现代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解构。后现代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分析,对语言问题有种种策略。

一个是英美哲学,特色是语言分析。语言分析要提供一个基本界线,即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揭示出我们的哲学、美学、伦理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意义的,人们辩论的很多问题在语言分析来看是虚拟的,不在于问题本身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语言分析训练对于学习美学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不要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纠缠,要区分出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哪些问题是无意义的。再一个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很多是对社会、文化的分析,但是结构主义最早是从语言的结构开始的,找出语言结构的共时性、历时性。第三个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要解除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首先是语言的结构,有中心、构成要素、整体,在解构主义看来,都需要解构。解构主义还有建构的一面。但解构主义就其语词、行动方式、思想方式而言都表明它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讲批判时,并没有采用解构一词,但它对我们的思考无疑是有用的。

总结西方思想,康德主要是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是存在批判,后现代是语言批判,三者都成为我们思想的资源。所以无原则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思想,并不是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但我们要将古人所说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4、对批判的思考

尽管我们提供了日常语言中,中西思想关于批判的各种理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仅仅接受别人说过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再思考可以借助西方语言给予我们的启示。批判的德语就是kritik,英语是critic,来源于crisis,即“危机”,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汉语中的危机包含有危险和机遇两个方面,危险是否定性的,机遇是肯定性的。那么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又表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将危机一词变成另一个词,即临界点。如对人来说,最大的危机是要死的时候,他活着但要死了,这里有一个临界点。所谓的批判或批评就源于危机、临界点。所以批判最根本的就是要区分边界。所谓学习思考,就是要找出所思考的东西的边界。

边界又意味着什么?在边界这个地方,一个事情才能成为自身,同时与其它事情区分,如中俄边界、中日边界。但思想的边界不是先有一个既定的边界。没有区分就没有边界,边界是定出来的,这才显示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了边界我们才变得清晰,没有边界是混沌的。懂得边界的人是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知道人自身、思想自身等等边界,人才能不仅将人与动物、人与物区分开来,而且懂得人与自身的区分,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参与世界游戏。

区分边界包含有几个步骤,首先是区分,其次是比较,再次是决定(即选择最好的)。

二、原则

原则即哲学中的开端、基础、原因。在中国和西方,原则有另外的名字,如中国的道,西方的上帝、理性。中西历史上的批判都是有原则的批判。

原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批判者出发,从一个我,也就是一个具有先见、成见的主体出发;二是从被批判者出发,从物出发,包括作为被批判者的我。从我出发,原则就是我的立场,如过去所说的无产阶级立场或资产阶级立场等。从物出发,原则就是基础、原因。我们要描述一个物时,大多数时候就是要描述其原因,尤其是对于哲学来说就是要描述本体,如美的本体论、物的本体论等,但描述的时候忘记了物本身,去给物找一个本体,就像禅宗所说的头上安头、骑驴找驴。这是过去一般的思维套路,从我的立场出发去分析事情。没有我的立场、没有物的基础和依据,批判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三、无原则

我们这里所坚持的是无原则。无原则首先就是无立场,要消灭立场。我们特别强调,不要总说“我以为”、“我认为”、“我的想法”、“我的意见”,一旦采用这种语言说话时,你谈论的根本不是哲学,哲学首先就是要消灭这个日常的、局限于公共意见和个人经验的我。“文革”时,我们的哲学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没有个体经验。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个体言说的哲学,从我出发,谈个人感悟。这些都不是哲学,因为你的感觉与我无关,我们讨论的不是你这个我在某时某地的看法。这种个体言说有诱惑力,很多人希望在个体言说中找到与自己个体的生存境域和经验相关的东西。真正的个体言说是如尼采一样的,尼采的个体言说绝不是自己精神病的发作。

其次,无原则是无基础。我们探讨事情不是要头上安头,而是要把事情本身揭示出来。我们很多人讲美和艺术,要么为美和艺术找一个心灵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现实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物的根源,而美和艺术自身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揭示出来。很多美学观都是讲美后面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去掉美后面的东西,谈美本身自己是如何显现出来的。

四、批判的三个维度

批判的问题本身有差异性,有的偏向语言,有的偏向思想,有的偏向现实;对有的问题的批判以去蔽为主,有的问题则以显示其自身为主。基于问题自身的差异性,批判包括三个维度,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

(一)语言批判

语言批判即对语言进行划界。语言在哲学中最早以概念形态出现,概念辨析在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传统哲学依据概念构建体系,但现代、后现代哲学中概念不起作用。概念是理性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手段,用一个概念把握事情的差异性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现代哲学很少有核心概念,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差异。

从概念到语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对概念的把握变成了对语词的阐释(解释、揭示)。概念一般是明晰的,而语词是歧义的、多义的,需要对其进行辨析。对语词的辨析包括两个方面:1、语义分析,以及语法、语用的分析;2、对语词更多的是进行分类。康德的知情意是从人的心意功能进行分类的,乔姆斯基把康德的心意诸功能变成了语言现象。对语词的分类包括从语词形态上的分类和从内容上的分类。现代哲学注重的是句子本身表达了什么,看句子是陈述性的、意愿性的、还是情感性的,这就是从句子本身的形态来分类。从内容上分类,最典型的是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自然语言、诗意语言的分类。海德格尔找出了与技术语言不同的保持语言本性的自然语言,但自然语言在日常语言中已经被消灭掉了,丧失了自然本性,唯有在诗意语言中语言的本性才重能出现。

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欲望的语言、工具的语言和智慧的语言。海德格尔不讲欲望的语言。将智慧的语言仅仅等同于诗意的语言也是很偏狭的。如荷马史诗来自缪斯的灵感,神话的真理早于诗意的语言。工具的语言也不等于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他的技术语言是技术化的语言。欲望、工具、真理三者的关系是游戏。Word与words是相区分的,这种区分是道与语词的区分。真理的语言即中文所说的“道”。但“道”不是道家不可言说的自然之道,因为自然之道是非语言性的。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的转换就在于把非语言性的东西变成语言性的。

(二)思想批判

思想表现为已思考的,包括日常的和哲学的。思想批判不仅要对已思考的进行批判,还要找出我的思想和已思考的东西的界线。而已思考的无非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的思想,注意中西思想的边界。

1、西方的思想

西方的思想要注意其时代性。西方思想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五个时代,每一时代的思想都不相同。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西方的智慧是人神同在,所谓的英雄、圣人、自由的人都与神性相关。西方的神具有历史形态:古希腊的神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但有众神之父;中世纪的神是上帝;近代的神是人性,即人内在的神性,也是人的理性;现代的神是世界之内的神;后现代的神在各种新型宗教中产生,然而诸神不再有众神之父。

2、中国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只有朝代的变化,无所谓时代性。时代是时间的中断,而朝代是自身的轮回。虽然中国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复杂的演变,但其基本主干是儒释道三家。它们主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并影响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明清人本主义思潮无非是禅的变形。儒释道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心灵。

中国后自然时代是反天人合一的时代,自然性终结之后,出现了各种可能的东西。

3、中西思想的边界

对于当代中国思想来说,思想批判不仅要对思想的一般形态进行划界,而且要对于思想的历史形态进行划界。所谓的思想的历史形态表现为已思考的,而且具体地表现为西方和中国思想的历史。柏拉图说过,思想就是要与似是而非做斗争。在此思想批判的任务就是:分辨西方思想的历史本身,同时分辨中国思想的历史本身,最后标明中西思想的边界。不要用西方的东西比附中国的东西。中西比较的边界是有前提的。比较不是两种以上的材料的排列,更不是随心所欲的比附,而是批判。首先要找到相关性;其次要有同一性;再次要有差异性,比较最根本的就是要揭示出差异性。这就是说,比较不仅要找到中西思想的同一性,而且要找到其差异性,亦即边界。边界之处正是当代思想的真正开端之处。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的思想批判就是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三)现实批判

现实批判绝对不等于对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在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语言和思想批判,才能进入到现实批判。现实包括三个方面:虚无主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

1、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容易被误解,被视为一个否定意义的词,尤其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虚无主义者,如颓废主义者,吸毒者等。

哲学批判要摆脱道德偏见。进行哲学分析要注意三个东西,即存在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从事哲学分析一定要摆脱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这里有一个经典性的例子:存在判断――这个女人是受苦的;价值判断――这个女人不应该受苦;情感判断――这个女人好苦啊。哲学中最根本的是存在判断,也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都不能掩盖它。价值和情感判断容易掩盖事实真相。如黛安娜王妃死时人们都很悲恸,但就在同一时间,世界上有另一个伟大的女性逝世,那就是修女特蕾莎。特蕾莎比黛安娜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她直接进入到世界的痛苦当中,直接进入到存在中,世界上很多人死在她的怀抱里。而面对黛安娜大家做的不是存在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价值判断与情感判断有其限度。她也可以感叹世界的糟糕,但并没有进入到存在当中。所以价值和情感会掩盖存在问题,并不能取代存在判断。我们学习哲学,首先要进入存在判断、事实判断中,改掉自己以情绪代哲学等毛病。

1)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分析

关于虚无主义,我们不要觉得它恶心、令人烦恼,而是要对它进行存在分析。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在中文的说法是虚空、没有等。西方的“虚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nihil,即英文的nothing。但关键问题是我们日常的虚无主义不仅是讲虚无,它还在虚无后面加上了一个词尾,即主义。主义是一个东西的极端化。现代思想家很多人不主张自己是某个主义,如海德格尔非常讨厌主义,我讲的是无原则的批判,也不是无原则的批判主义。胡适曾说过“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因为主义是极端化,从极端化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就会掩盖事实。虚无主义主张自己是某种主义,它本身就已经不是存在判断,已经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判断时,会发现虚无主义自身是极端化的,是有偏见的。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虚无主义无非是讲世界或人生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但光这样说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对虚无主义的形态进行具体分析。

2)西方历史上的虚无主义

西方社会当然也有觉得人生没意义、自杀、杀人等现象,但是从西方哲学上看,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成为思想的主题,不仅如此,虚无、否定、空虚等也都没有成为西方思想的主题。虚无和虚无主义在西方历史上只有否定性意义。它被否定掉了,直到尼采,虚无主义才被提出。尼采讲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讲存在者没有根据,没有意义。西方讲的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是上帝,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是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上帝又是理性的代名词,所以上帝之死也就是理性之死。尼采对虚无主义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即“沙漠的沙漠化”。什么是沙漠的沙漠化?先有绿洲,接着出现沙漠,所以沙漠是对现有的生命的否定与扼杀;然后,沙漠的沙漠化阻碍了一切未来的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沙漠的沙漠化――扼杀已有的生命,而且阻碍了将来生命的可能,真正的关键点在后一层含义。所以尼采说虚无主义最可怕,就像沙漠的沙漠化。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虚无主义要从他的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区分存在者和存在,虚无主义是对存在的遗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讲海德格尔注重虚无、否定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有关,但是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3)中国历史上的虚无

中国儒家没有虚无主义情怀,儒家相信现实世界(天地君亲师)。那么道家和佛教的虚无是否是尼采、海德格尔所讲的虚无呢?

道家讲无中生有,无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无并不是否定性的,它就是道,具有创造世界的力量。道家的无、空、虚以及与此相关的境都不具备消极性,它是本源,这里正好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有意义,且是意义的源泉。所以不能把道家的无与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进行比附。

佛教讲遁入空门,但空不等同于无,也不等同于虚无。禅宗有句话讲“学佛非大丈夫不可为,非帝王将相所做之事”。大家看看释迦牟尼本人的经历,看看达摩、慧能,都说明这一点。这里我们对佛的基本思想简单说一下。我们只讲讲大乘佛学。大乘佛学有空宗、有宗。《心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是什么虚实关系。空不等同于道家的无,但中国人最早理解大乘的空宗时,是用道家的玄学来理解的。真正的空宗的空,简单说来是“缘其有,自性空”,即万事万物都有原因,但就空的本性而言是没有原因的。比如一个杯子是由钢做的,钢由矿石而来,杯子就它自己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并没有自己真实的本性,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当中。所谓色空,色不光是女色,而是一切存在者,色空即一切存在者都是空的,没有自性、本性。色空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色即是空,一个是空即是色,空并不离开色,真正悟道的人不是追求色之外的另外一个空,那个空是顽空、恶空。禅宗三祖僧璨与慧可悟道之后到酒楼、妓院去玩,旁人好奇,悟道之人何以到这种地方来,僧璨回答“我自调心,关尔何事”。这说明不要追求色之外的空,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是相互阐释、相互规定的。很多同学对《红楼梦》感兴趣,“红楼梦”是什么意思?它的主题就是色空。当然红楼梦还有其他主题,如道家的、儒家的,我们讲的是与佛家相关的主题,这是《红楼梦》最根本的主题。红楼是梦,梦是空。这句话还要倒过来,即梦红楼。研究《红楼梦》要从色空与空色角度去看。所以空宗不等于道家的无,也不是虚无主义所说的虚无。有宗则是强调真如和佛性的,人的本性是清净的。慧能有一句名言“佛性本清净”(以敦煌本为依据,不是“本来无一物”。注意“本来无一物”是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对禅宗的误解,是把慧能的思想误解成空宗,然后又用道家的思想误解空宗,这里有双重误解),慧能讲的是自性清净。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都不是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也不是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的虚无主义。

回到西方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最主要的是强调存在的没有根据性,即无家可归,与儒释道不能混在一起。

4)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

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就是中国自身传统、精神的毁灭和崩溃。传统中国人的根据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君亲师,在我们的时代都毁灭了,这并不是说天真的塌了,而是说天不再作为我们世界的根据。中国传统是自然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后自然主义时代,“后自然主义”是我给它起的名字。自然时代这种说法不是我的创造,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说过。黑格尔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的精神是沉醉于自然的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对西方而言,它与神启是相对的。中国只相信天地,不相信神,西方人相信神启。我们的时代既不相信天地,也不相信神启。中国现在不是西方的后现代,而是后自然时代。后现代是超过现代和前现代,中国现在既有前现代,也有现代、后现代,但最根本的特点是后自然。这才是中国现在的虚无主义。具体地说来就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丧失了根基,西方精神也不能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很多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但自己并不相信基督教。中国现在有所谓文化基督徒,即违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但采用其文化。但我们知道基督徒是在他的言说、行动、生存各个方面实践其基督教教义。所以文化基督徒的出现只能说明基督教在中国的虚无化。所以中国现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精神的溃败,二是西方精神的表象化,三是革命精神的丧失。其实革命精神是非常好的,当年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可惜我们的时代英雄没有了,雷锋不见了,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

2、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不等同于技术,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化或技术化。如技术主义的极端化在我们的时代表现最清楚的就是技术化伪装为科学,如科学万能等。技术主义在我们时代的表现是技术不仅仅是要控制自然,而且要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语言,我们时代技术化最典型的标准就是信息化,对语言的控制,如手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任何人离开这些东西就仿佛脱离了时代。

3、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在我们的时代最主要的是欲望失去了它的边界,失去边界最主要的是依赖于虚无主义,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根基,上帝不存在,天地良心不存在,于是一切都可以做,这意味着不仅一切好的都可以做,一切坏的也都可以做,正如美国人所讲的“everything goes”(一切都行)。

五、总结

关于无原则的批判,我们的基本结构是先讲批判,然后是原则,第三是无原则,第四是三种批判,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我们所讲的不光是抽象的道理,而且也有运作的可能。

所谓的“批判”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康德的说法,即区分边界。它不同于我们一般讲的批判的意义,因为一般讲的批判是否定的。所谓的批判也不同于分析。分析哲学的分析主要是逻辑分析,对句子的分析。批判即区分边界是描述一个事物的本性。批判也不同于解构。

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是从我出发的,即立场;二是从事情出发,即根据。与我的立场相关的还有观点和先见。立场是我所站立的地方,观点是我的视角,我所站立的地方决定了我的视角。观点是我所观察的切入点。先见是从我的立场出发,根据我的观点先所具有的见解,也就是理论,我所具有的理论,因为所谓“见”,也即看,就是理论的本义。

1、立场。立场包括自然思维和理论思维。自然思维不仅仅表现为与生俱来的,还表现为天地自然等。理论思维指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海德格尔在他思想的第一阶段关于“人生在世”,批判的是日常思维;第二阶段批判的是理论思维,即西方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第三阶段批判的是形而上学的当代思维、技术思维。

2、根据。如冯友兰的美国实证主义根据,朱光潜的唯物唯心根据等。美学始终没有脱离根据,为美寻找一个根据。这种根据思维遗忘了一点,即美自身是如何显现的。实践美学将一切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审美现象最后都还原为劳动,那么与劳动并不相同的美和艺术到底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根据有几种,如中国的根据有自然、天道等,西方的根据有理性、上帝、自我、存在等,但追问根据都遗忘了事情本身是什么。追问根据的论证在逻辑上讲有演绎和归纳,两者论证的顺序和程序不同,但都遗忘了事情本身。如演绎论证:大前提――人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在这样一个论证中,“苏格拉底自身是如何走向死亡的”被遗忘掉了。所以我们反对演绎和归纳论证,但是在揭示事情本身时,演绎和归纳可以作为工具而使用。

中国的诗性智慧(形象思维、象思维、比喻、性灵文字等)揭示出中国人的思维有两大特性,即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出现自然性的例子,如天地、万物等。中国人从自然中发现道理,如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但天和地就自身而言无所谓尊卑,天尊地卑已经有立场在其中,天地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并没有说清楚。所以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精神是纯粹自然的关系。中国人还喜欢举一些历史性的例子,如寻找邻居会联系到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等等。

但是,西方人从现象学开始已经在反对那种纯粹的论证性思维,现象学的口号就是“走向事情本身”,这是我们思想和批判的起点。

(李万军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